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探苗绣智韵・创科技薪传"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调研

发布日期:2025-08-13 点击次数:

探访十八洞村苗绣:一根丝线绣出文化传承与经济新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作为非遗代表,苗绣以其独特文化价值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典范。7月19日,湖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探苗绣智韵・创科技薪传"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调研,探究苗绣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针线",并思考苗绣技艺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如何焕发新生。

针尖上的千年智慧

在十八洞村的苗绣工坊里,苗族妇女以一针一线延续着民族的生活智慧与艺术精神。苗绣有绉绣、打籽绣和辫绣三种传统绣法,绉绣是通过细密褶皱营造立体感的技法,打籽绣是用密集结点绣出繁星般图案的针法,辫绣则是以丝线盘绕形成清晰纹理的编织工艺,它们共同体现了苗族绣娘对自然、节序与生活秩序的细腻感知与审美智慧。其中,绉绣是苗绣中极具立体感的技法之一,常与打籽绣等针法相结合,生动再现苗族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顺莲是苗绣技艺的杰出代表,她凭借精湛的手工,将自然形态与民族记忆巧妙融合于绣品之中,展现了苗绣技艺蕴含的生活智慧。

图为团队与绣娘合影(赵赢政 摄)

图为苗绣非遗传承人石顺莲作品(赵赢政 摄)

从“闺中技艺”到“致富产业”

一根绣针,串起了十八洞村妇女的命运变迁。2014年,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非遗传承人石顺莲担任理事长,让传承千年的"闺中技艺"走出家门。在她的带领下,全村95%的妇女掌握了苗绣技艺,为苗绣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合作社订单总额超过10万元,绣娘人均年收入从1600多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到了2017年2月,全村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脱贫,十八洞村苗绣产业收入占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理事长石顺莲带着10余位绣娘去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培训,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合作社签了5年合约,每年订单总金额约20万元。除此之外,村支委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成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合作社提供了一个零售平台。仅2022年,苗绣产业就实现产值45万元,让古老的"闺中技艺"真正变成了"致富产业",实现了苗绣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图为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绣娘在绣党旗(赵赢政 摄)

科技织就苗绣新篇

在十八洞村,团队见证了传统苗绣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绣娘施林娇利用图像扫描、图形识别等工具,对三十余组传统苗绣纹样进行了高精度采集与数字建档,也后续设计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调研结束后,团队依托传统纹样数据库,运用图像生成算法打造出融合当代审美的苗绣新图案,同时还实现了输入图案与商品类型即可AI生成苗绣商品图,省去实物打样、拍摄、修图等传统流程。这一创新节省超60%的制作支出,将产品上线周期从3~7天缩短至数小时甚至几分钟,实现随想随得。据平台统计,采用AI合成商品展示图的商家,部分产品点击率提升15%~25%。此举也为手工绣坊等资源有限的传统非遗工坊,提供了数字化营销新路径。

图为AI算法生成的苗绣纹样之一(湖北大学人工智能研学会 制作)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了解了苗绣技艺的传统针法的精妙,见证了苗绣产业为当地妇女带来的经济改善,看到了现代科技赋能苗绣传承、发展、保护的巨大前景。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保护,推动苗绣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还将积极探索"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团队在十八洞村村委会前合影(赵赢政 摄)



(审核:田牧、孔维雅)